我概括为先秦阶段,也就是说从旧石器、新石器一直到秦始皇之前的这段时间,叫做中国的天下,也就是说中国所建立的世界秩序。
但是就其思想路径和实际效用讲,宋明儒学却通过对个人自主性的重视孕育了个体观念。就此可以说,深入推进儒学的现代转型的关键,就是要从现代性生活出发,批判地发展宋明儒学所孕育的个体观念的雏形,实现儒家主体观念的自我超越。
按其逻辑推进,宋明儒学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,逐步深入地促动了儒学的现代转型:前段,周敦颐提出立人极为个体价值的确立做了最初的理论铺垫。《二程集》,1981年,王孝鱼点校,中华书局。也就是说,个人的存在并不必然意味着个体的确立。要知道,阿奎纳的五路理性论证恰恰张扬了个人理性认知的价值,与此同时也相应削弱了上帝存在的宗教性和至上性,因此,反而成了驱魅启蒙的助力。《陆九渊集》,1980年,钟哲点校,中华书局。
(《系辞传上》) 这是以营造房屋的隐喻描述了宇宙的生化过程及其逻辑结构,其中极或者太极象征着外在于人的,客观至上的自然天道,实际是一个宇宙本体观念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夫礼者,自卑而尊人。
中国幅员广阔,地区差异很大,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是在统一与分裂、兴盛与衰落交替演进,但以统一和兴盛为常态,以分裂和衰落为变态,其重要原因之一,就在于不同地域的人民对于礼有普遍的认同。对此,很多学者都有论述,如李维武先生在《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发展》一文中提出的,他认为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,形成了人生儒学、社会儒学、政治儒学、形上儒学、考据儒学、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。而之所以为人之道,就在于能够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。孔子相信性相近,习相远(《论语·阳货》),要透过德礼教化,才能可使民有耻且格(《论语·学而》)。
沦,伦也,水文相次有伦理也。费孝通先生在《乡土中国》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说来概括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。
此外,还有司马光《居家杂仪》、朱熹《家礼》、《仪礼经传通解》等礼书为整合社会风俗,重建礼教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。本义为治玉,引申为对物的整治,进而引申为规律、规则等。古代文献中还有直接讲教化的,礼教是其中的重头。又举出历史上种种吃人的实例,之后都归结到礼教的残酷本质上来。
六 礼教的现代反思与重建 礼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异化,内在精神的异化、外在仪式的异化。《礼记·坊记》:礼者,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,以为民坊者也。《淮南子·泰族》篇也论六艺(六经)之教: 六艺异科而皆同道(《北堂书钞》九十五引作六艺异用而皆通)。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实现和谐为最高境界,古代圣王治国平天下之道就集中地体现在在这方面。
正是这个意义上,本文认为,礼教是社会儒学实践的基本途径。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,故称夏,夏有高雅的意思。
礼教几乎涵盖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,包括政治,所以也自然成为巩固君权,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。力不若牛,走不若马,而牛马为用,何也?曰: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。
六曰以俗教安,则民不偷。谓若周公封康叔于殷墟,其民还行殷之礼俗者也。《礼记·冠义》说:凡人之所以为人者,礼义也。亲迎礼始于周代,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。《宋元学案》称经过张载等人的努力,关中风俗一变而至于古。其在宗庙朝廷,便便言,唯谨尔。
礼仪不是针对不同环境深思熟虑后正确的言行选择,而是人经过礼教内在修养体现为言行举止的真实流露。制定了丧祭之礼,是用来表明臣子不应忘记君亲之恩。
续代不易,是知先王旧礼,故引《曲礼》‘君子行礼,不求变俗以证之。《孔子家语·贤君》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回答说:省力役,薄赋敛,则民富矣。
因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与西方存在根本想的差异,比起西方的宗教,礼教的影响则更广泛和更深远。七曰以刑教中,则民不虣。
‘君子行礼,不求变俗,随其土地厚薄为之制丰省之节耳。贫贱而知好礼,则志不慑。然而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是不同的: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,维持礼这种规范的则是传统。《易》本天地,故长于数。
特别是近十年来,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,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,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%。辨莫大于分,分莫大于礼。
五曰以仪辨等,则民不越。搜狩之礼立,则军旅振。
亲之也者,亲之也,使之亲己,是昏礼相亲之义。而俗则是有善的,也有不善的。
……朝聘之礼者,所以明义也。为礼以教人就是圣人制定了礼来教化人,要让百姓懂礼、行礼、守礼,这样就会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,从野蛮走向文明。人不可能天生下来就懂得礼仪,为使人明礼、行礼就需要教育、教化,教《说文解字》从攴从孝。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,礼教可以对社会各方面发挥整合作用。
这一席话,说得景公连称善哉,并说: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。(张载又)患近世丧祭无法,期功以下未有衰麻之变,祀先之礼袭用流俗,于是一循古礼为倡。
圣人有忧之,使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清明条达者,《易》之义也。
期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。人有气有生有知,亦且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。